從1921到2021,中國共產黨走過了100年的歷程。這100年,奮斗,英勇頑強;探索,艱難曲折;成長,歷經淬煉;偉業,舉世矚目;歷程,波瀾壯闊;故事,動人心魄。
除了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幫助建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外,蘇聯共產黨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共產黨,但它只存在了93年,執政74年,沒有超過100歲。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是最早,曲折不可謂不多,但是,卻實實在在地走過了100年的歷程,而且還要繼續前行,顯示了一種令人驚嘆的韌性和生命力。
是什么原因,使中國共產黨能夠走過100年的歷程而生命力不衰?或許就在于,它的始終不忘初心。
2016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要求。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這個初心和使命,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歷程和全部斗爭。其源頭,應該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的心態、心愿和心志。
1956年,毛澤東在八大代表證上親筆填寫的入黨時間是:1920年。很多人感到驚奇和不解,中國共產黨1921年才成立,怎么1920年就入黨了呢?這就涉及建黨時間是按黨的早期組織成立還是按黨代會召開算起的問題了。
1920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李達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成立時它的名稱就叫“中國共產黨”,而且還制定了《中國共產黨宣言》。1920年8月至1921年春,國內先后有六個城市建立起共產黨早期組織,除上海外,還有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以及旅日和旅法早期組織。上述8個組織是中共黨史認可的。
也有資料顯示,天津及唐山、香港、南京也有過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共產國際檔案中有一份《四川省重慶共產主義組織的報告》顯示,1920年3月在重慶成立了一個共產主義組織,有40多個成員和60多個候補成員,組織機構有書記處、宣傳部、財務部和出版部。其規模和機構似乎比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還要大。這些是否都是共產國際直接或間接幫助成立并與一大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同屬一個組織?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共一大召開之際,能夠確認的黨員一共是58名。這58個人,平均年齡28歲,基本都受過中等以上教育,大部分是教師、記者或學生,多數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活躍分子,很多是五四運動前后出國留學的知識分子。
這些人有很多共同特點,其一就是家境都不算太差。他們投身革命,參與建黨,并不是迫于個人生計。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的這副對聯,集中反映了黨的創建者的信念和擔當。1927年李大釗在獄中寫下《獄中自述》,總結自己的一生說:“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
后人非常關注的是,陳獨秀和李大釗都是倡導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名人,但為什么沒有出席黨的成立大會呢?專家們分析和提出了多種原因,還是難以消除人們的疑惑。按人們現在的思維,有什么事比成立共產黨還重要呢?
總之,出席會議的代表一共13人,他們是上海的李達、李漢俊,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的陳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受陳獨秀派遣的包惠僧。另有共產國際的兩位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參會。
南湖上的游船,本是一種絲網船,因其比較精致漂亮,被當地文人稱為畫舫。由于一大的召開,便成了紅船。這艘紅船,如果比較完整地表述,應該是:北京孕育,上海制造,南湖啟航。
“煙波淡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一大在上海的開幕和在南湖的結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1956年2月,董必武參觀中共一大會址后為紀念館題詞:“作始也簡,將畢也鉅。”1963年12月,他又應邀為中共一大南湖會址題寫了一副楹聯:
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
風雨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
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雖然沒有直接使用“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概念,但我們黨一直確認,一大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共產主義的旗幟。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初心和使命。
當然這些內容畢竟是從書本和蘇俄那里搬來的,仔細推敲可以發現,綱領中的某些要求與當時中國的國情是有差距的。所以,1922年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實際上區分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必須把“努力研究中國的客觀的實際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實際的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當作“第一要務”。這段話中的很多表述,我們一定很熟悉。但知道是什么時間說的嗎?1922年,《先驅》發刊詞說的。
所以,認識黨的起點和初心,必須把一大與二大連貫起來。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用現在的語言,可以說很多很多。但如果說原生態的初心,應該就是責任之心、信念之心、奮斗之心、為民之心。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一年后改名為《新青年》)時,曾寫下創刊詞《敬告青年》,提出了六點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回首這個最初的初心,現在依然沒有過時。
建黨100年來、新中國成立72年來,我們黨引領人民根本改變了中國的面貌,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又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
“抑不知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強而止于強,必不能保其強也;霸而止于霸,必不能保其霸也。驅駿馬而馳峻坂,中間豈有駐足之地乎?”
由此,關鍵在于不斷前進,不斷改革。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黨和國家一再強調“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就是對中國道路的告誡和警示。
在這個100年的新起點上,我們唯有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轉于2021.6.21總第1000期《中國新聞周刊》